登 录
收藏页面 设为首页
  • 最新资讯
  • 国际会议
  • 考察交流
  • 国际培训
您所在的位置: > 国际交流 >国际会议

探索 交流 思考 合作 第二届亚太药品流通论坛侧记

发布时间:2016-01-19 11:26:22      点击数:      来源:

    还未体会到旅途辛苦,飞机几经降落在韩国的土地上了,我们真是近邻呀!
    2015年10月16日 ,本刊记者随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执行会长付明仲一行,参加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二届亚太药品流通论坛,就亚太跨国药企在流通费用方面的回顾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此行获益匪浅。

    韩国后“医药分开”时代
    韩国医药品销售2014年共14兆韩元,其中64%来自药房,39%来自医院,4.8%来自诊所。韩国自2000年开始推行医药分业,目前的改革成果可谓步履艰难、来之不易。经历药品量价挂钩、药品非法回扣奖惩制度、药品降价等多种政策,医药市场呈现低增长态势。
2000年5月,为了抗议政府推行医药分开改革、威胁医生的生计,韩国四万名医生于首都汉城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型的罢工示威,全国80%医院及诊所被迫关闭,医疗系统陷于瘫痪,及至今日还让人为之色变。
    实施医药分开政策后,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医生回到了诊疗的角色,药师回到了指导用药的角色,医院取消了门诊药房,医生只负责开处方,患者依处方去药店买药,医疗需求得到极大的释放,为韩国私营医疗机构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身土不二  韩国对国外药企说“不”
    2014年8月25日,《韩国时报》报道到:自2011年以来,韩国已经有60家药品经销商倒闭了,倒闭的原因在于利润分配不合理,尤其是占处方药主要供应份额国外药企。韩国60%的处方药都来自国外药企,这就意味着国外药企对产业链下游的韩国本土药品经销商的经营成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韩国医药品流通协会副会长秋星昱在本次交流会上表示,“对于药品流通行业,经营跨国药企利润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国外药企甚至还强迫经销商自己支付信用卡交易的手续费用,同时经销商面临退换货困难的境遇,导致流通企业经营跨国药企积极性逐年下降。”
    经历了改革的种种艰险后,韩国制药业最终也成为了医药分开的受益者。韩国本国制药企业为了确保自己生产的药品列入医保范围,一方面在定价时更加谨慎,不再盲目趋高,另一方面也更加关注产品质量的提高,以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确保韩国本土药企始终处于市场的主体地位,“身土不二”的理念在医药行业同样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显。
    2016年韩国即将推行的医药品序列号义务化制度,政府的目的是提高药品流通市场的透明度,对生产库存进行有效管理,切断非法医药品流通渠道。但这也势必会增加医药品流通企业的成本,但对国外药企的监管和反腐也许是政府的另外的目的。

    韩国医药市场考察见闻
    会议期间,《中国药品流通》杂志记者还随会议代表一起走访了医院、诊所、药店、药材批发市场。
    1、医院:韩国Severance医院是亚洲最大的机器人手术的核心主力机构,引领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文化。Severance医院也接受从中国来的游客进行健康体检和美容服务,为中国高端顾客服务也是这家医院的特色,连续两年被评为韩国国家消费者满意度调研第一名,也是韩国首次获得国际医疗评估机构JCI的认证和再认证。
    让记者深刻感受到,大陆患者在医疗领域中的“奢侈”消费,这种“奢侈”并不是说大陆患者有钱、任性,或者浪费、炫富,而是大陆患者对“质量”的追求,“国外的就是质量好的”才是大陆消费时的一种普遍心理。如何使质量的品质得到大陆患者信任,是大陆所有医药界朋友需要反思的。
    2、诊所:韩国几乎所有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由私立医疗机构提供,私营医院和诊所在医疗机构总数中所占比例超过了95%,拥有90%以上的医生和病床。在韩国大街小巷,经常都可以看到小型的医院和诊所,韩国人患病可以自由选择去大医院或是小诊所,去大医院也不需要经过基层医生的首诊,他们认为小诊所的医生和诊疗质量都是可以信赖的。
    目前,中国实施“全科医生制度”“家庭医生模式”是“中国式医改”的解决方案模式。如何释放医生的价值、生产力和积极性,才是在这种改革中需要深思的问题。
    3、药店:韩国药店数量很多,在药店买药需要分清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对于处方药药店是无权任意出售的。韩国的药店不但没有任意出售处方药的权利,也没有任意更改医生处方的权利,因此顾客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只能购买医生处方上写明的药品,而不能任意更换为其他效果相似的药品。
    中国有零售药店42万家,执业药师数量只有19万,人均7000居民才有一个执业药师,之间差距很大,况且执业药师的能力和技能还需要满足未来药学服务、药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4、药材市场:韩国每年约需中药材近3万吨,韩国药材市场一直是中国中药材出口主要市场之一,也是中国药材出口欧美市场最大的中转港之一,药材的价格是中国市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如甘草斜片价格,在中国一级甘草斜片出口价为25元/千克左右,而到了京东市场则卖到80元/千克。
    中国的人参在韩国药材市场卖价不高,但韩国本国产的高丽参是中国人参10倍的价格,韩国人特别注意保护高丽参的品牌,一般都不允许外国人参观其种植场,更不允许参观其加工厂。

    【思考一】韩国是世界上中药材的主销市场之一,进口中药材种类目前已近300余种,其中甘草、半夏、桂皮、茯苓、黄芩、远志等进口金额较大,甘草进口金额已高达400万美元。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于2014年10月10日成功签订,给中韩医药贸易带来新的生机。
    成本控制带来的机会。韩国一般出口医药成药,进口医药原料。因此,韩国对原料的进口依赖度相当高,自2012年开始实施《药价降低政策》后,韩国一部分制药公司开始大量使用价格低廉且疗效兼备的中国原料药。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签订,会成为质优价廉的中国原料药进入韩国的最好时机。
    贸易逆差带来的机会。韩国对华医药品出口额仅为3.7亿美元了,远低于进口额(12.5亿美元)。现在韩美药品、绿十字等多数韩国制药公司都正在着力拓宽中国市场。中韩FTA特惠关税项目中,医药企业包含其中。曾经高达87亿美元的健康商品关税,在FTA生效后有望撤销。拥有一定技术实力的韩国中小企业,在得到关税减免之后价格竞争优势将大幅加强,出口规模有望得到提升。

    日本的医保和药价的“非市场化”
    早在1957年,日本政府就开始建立药品基准价制度。所谓基准价制度,即针对同一通用名相同剂型的药品设立政府指导价,类似于国内实施的最高零售价制度。1974年开始,日本正式推动大规模的降价,首要目标是针对通用名药物,即仿制药的价格调整,要求在药品专利制度建立之后,对于所有专利过期药以及上市的仿制药在同一个通用名下、相同剂型下实施统一的定价。从1986年至今,日本每两年即会调整一次药品价格。调查品种包括政府定价的所有药品,调查对象为所有的药品批发商和部分医疗机构。
    日本开始推行“国民健康保险”(NHI)。这样,日本政府成为与制药企业进行价格谈判的主体, NHI由于保险费用增长的压力,诊疗和药品报销比例和金额被政府限制,患者要承担规定比例的费用。在NHI制度下,同一种医疗用药品厚生省确定的只是最终面向消费者的价格,而不过问医疗机构及药店采购药品的批发价。各家医疗机构及药店分别与制药企业谈判,双方协商决定批发价。因此,即使从同一家制药企业购进同一种药品,各家医疗机构或药店的进货价也会有不同,利润也会产生差异。
    日本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方式没有统一的模式,医疗机构为取得更好的折扣,常常采用医院联合体的集团化采购模式。医疗机构根据自身需要定期向批发商采购药品,没有采购目录的限制,结算一般为现款现货。日本的药品物流配送体系比较发达,可以及时满足医疗机构的用药需要。

    日本的“仿制药激励政策”
    自2007年起,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开始推动仿制药的使用,计划在未来10年的药物开支将达1.23万亿美元。仿制药的推广将有助于日本削减医疗保健开支,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由此,仿制药的使用在日本开始增长。
    日本医药批发业联合会国际委员会木村均表示,“针对医疗保健提供方的激励机制和药价控制政策,日本政府希望到2020年仿制药能占日本80%~90%的市场份额。”
仿制药在日本市场的增长不尽人意,目前仿制药只占到60%的份额,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日本人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其二是外资药企进入日本市场存在很多政策壁垒和障碍。

    日本的医药分业
    医药分业是规避以药养医的重要手段,因为医疗信息的不对称,医生只要左手握处方、右手决定用药量就无法避免大处方和吃中间回扣的出现。但是,日本经过多年采取提高医生收入措施,规定医生只有处方权,鼓励院外处方,降低药品价格,降低药品中间价差,导致医药分业率逐渐提高。
    日本的医药分业实际效果显现,同时医生诊疗报酬不断增加,日本医生收入是普通家庭的6-8倍,比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高;并且药品进销价差越来越小,到2001年进销差已经降低到2%以下,医院的院外处方达到60%。医生收入较高,并且药品批零差价低,抑制了“以药养医”。
    日本的药品流通企业承担了仓储物流、价格交涉、信息提供的综合功能。日本97%的处方药和55%的非处方药都通过药品批发企业流向医院、诊所和药店,但是由于受经营环境日益严峻、药价定期下调制度的影响,日本药品批发企业为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流通成本大量合并与重组,市场的集中度不断提升,排名前10的药品批发企业占据68.1%的市场份额。
   
    【思考二】截止2013年,日本人口总数为1.26亿人,对医药保健品消费额位居全球第三位。如果在健康中国2020的推动下,13亿中国人的健康消费观念一定能带动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
    国民医疗费用中80% 以上由国家税收和医疗保险承担,个人仅需承担很少,造成日本民众对品牌原研药的使用比例偏高,仿制药在处方中的使用率仅为27.8%(金额占比仅11.4%),远低于欧美地区60-80%的使用率。
    随着日本国民医疗卫生费用的逐渐高涨,日本政府目标是到2018年将仿制药的使用率提高至60%,以缓解日本国民医疗卫生费用的逐渐高涨。鼓励仿制药产业和鼓励处方医师和药剂师使用仿制药(对于使用仿制药比例超过20%的药房给予补贴)成为日本政府一个重要的工作,这将对中国的原料药的出口提供极好的机遇。

    医药分开对药品流通带来机遇
    以去除“以药补医”为核心的新医改,政策改革不仅对制药企业的营销模式带来影响,同样对未来药品流通领域带来新的生机。
    药价政策和药品集中采购办法、新药审批管理办法、医药行业反腐行动和合规经营、医保的支付制度改革,都会推动医生将药品和检查的收益从利润中心到成本中心转变,过度医疗将受到抑制,医生逐渐成为健康和医保的守门人,药品将回归到治病的本质。
    2017年末,全国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去除以药补医,医药分开,药品零差价……医院和医院再也不会从药品和检查上赢得利润,医院的门诊药房将会成为医药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面对这种历史性的机遇,药品流通行业的“十三五”规划将推动“医药分开”作为重中之重,也将是众望所归。

    【思考三】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药品流通企业将呈现不同变化
    1、产品机构变化:外资企业不会成为药品流通企业主要的追随者,品牌仿制品、中成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剂、器械、耗材等都会受到药品流通企业关注。药品流通企业正在从仓储配送的角色,向基层医疗机构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角色去探索。
    2、营销定位变化:随着“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目标的不断实现,药品流通行业的配送范围将扩大到县级市以及县以下地区,降低单位配送成本将成为药品流通企业的重要工作。药品流通企业在省内的兼并重组会加强,促进药品流通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服务模式变化:药品流通企业除具配送、金融、信息服务等功能,市场开发和产品推广也将成为药品流通企业的新的增值服务。国药控股分销中心、上药科园信海已经在CSO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和举措。

    共同期待2017年在中国召开的第三届亚太药品流通交流会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执行会长付明仲、韩国医药品流通协会会长黄治烨、日本医药批发业联合会会长铃木.贤针对2017年即将在中国举行的第三届亚太药品流通论坛进行了初步沟通和规划,将围绕服务与管理的经验分享和介绍各自国家的成功案例。
    三国药品流通协会会长均表示:期望构建中、日、韩联合的药品流通网,为中日韩人民提供疗效高质量好的药品;探索韩国流通企业走向海外之路,探索药品流通企业合作的机会;加强和扩大中日韩的业务范围,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差异化、多样化;加强药品流通对医疗市场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