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新资讯
- 协会公告
- 行业信息
- 协会活动
- 分支机构活动
2019医药流通在探索中继续发展
网售处方药从“征求意见”到难等回音,药房托管从鼓励到“喊停”,药品供应链延伸服务从多家探索到明令禁止……近年来,对于医药流通行业来说,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并且还“如履薄冰”。2019年的医药流通,亦是如此。
回首2019年,除了让整个医药行业无一幸免、全部“伤筋动骨”的带量采购外,并购、“互联网+”、信息化、智慧物流等也成为2019年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关键词”。
政策影响下医药流通集中度继续提升
近年来,医药流通企业通过兼并与重组,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在医药流通市场,全国性的龙头已基本形成,格局较为稳定。而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机会很大,且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前四家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合计销售占比从2013年到2017年分别是27.96%、29.17%、31.58%、32.01%和32.14%。国药占比由14.31%增加到16.06%,华润占比由5.45%上升到6.08%,上药占比由5.45%上升到6.08%,九州通由2.56%上升至3.68%;而百强商业流通企业已达到70.7%的销售占比。
前四家商业流通企业销售占比不断提升,行业集中度提高显著。除此之外还有30家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拿走了23.1%市场蛋糕,剩下的不到四成市场份额则有中小药商前来分羹。“全国龙头+地方割据”的行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这是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同比增长8.84%。而同期四大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均取得较为可观的增长,从分销业务看,四家巨头均收获高于市场平均增速的两位数增长。
国药控股不仅取得了药品分销业务的华丽增长,其零售、器械业务各自表现亮眼,近年来国控大力推动批零一体化战略落地,完善零售网络布局,国大药房引入战略投资者WBA,引进国际化的品类管理经验,助力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器械版块战略性收购中科器,同时短平快布局诸多小型器械公司,以提升整体器械流通规模,总之在医药分销、医药零售与器械流通领域国控以庞大的老大身姿牢牢盘踞第一,引领地位持续巩固。
华润、上药同为医药工商一体的大集团,上半年在商业领域两家企业均未见大并购,但都通过拓展SPD服务、深化基层社区覆盖、工商联动等手段巩固分销业务,同时二者创新业务多元化增长成绩斐然,在器械、进口、B2B、电子处方、DTP、三方物流、商业保险合作等方面均是大踏步前进,增速夺目。九州通在2018年重新定位了核心业务、战略业务,如今发展策略明晰,各项业务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前三大企业稍显式微的零售药店、第三终端、B2B电商等板块,九州通实现收入增速与盈利能力双高。
并购仍在进行医药流通巨头座次改变
2019年5月7日,国药控股收购安徽省医药集团。作为安徽省内位居前列的国有医药企业,安徽省医药集团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2018年销售额达30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国药控股在安徽省内的企业规模将率先超过100亿,一举成为安徽省内医药行业龙头企业。
5月26日,华东医药发布公告称,拟以不高于10.6亿元的价格收购另一家上市公司佐力药业1.13亿股份,占总股份比例为18.60%。
这只是多起并购事件中的冰山一角。上海医药继2017年拿下康德乐之后,2018年继续通过收购来扩张分销业务版图。与上海医药聚焦在分销领域不同,华润医药不仅局限在医药商业领域的并购,更加注重对有特色的制药企业的并购。2018年,华润投入约6.5亿元,完成了对10家医药生产和销售公司的股权收购,包括上海国邦医药、连云港德众药业、江苏南山药业、国药广安医药等。2019年收购了辽宁省国资委下属的33家医疗机构,目前仍未停下并购的步伐,并购江中药业仍在火热推进中。
通过2018年的并购,上海医药、华润医药的排名发生了变化。2018年,华润医药完成多个地市级并购项目等方式推动了其网络下沉,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持续优化分销网络布局。上海医药动作更大。2018年先后完成了对辽宁省医药对外贸易有限公司、海南天瑞药业有限公司的收购;通过兼并重组组建了上药控股贵州有限公司、上药控股遵义有限公司;并通过收购完成对江苏、四川等重点省份网络布局。而成功收购康德乐,并实现并表,使其2018年分销业务增长20%,已在规模上超过华润,成为第二大流通企业。
国家牵头建立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
2019年1月28日,国家工信部、卫健委、发改委、药监局四部门正式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明确上海医药、中国医药、成都倍特分别牵头组建联合体建设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由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联合23家企业组织实施;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由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由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联合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企业组织实施。
12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药监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第二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名单。它们分别是: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和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
推进疫苗和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
2019年4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导则》《药品追溯码编码要求》两项信息化标准,明确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具体要求。
其中《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导则》明确: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应包含药品追溯系统、药品追溯协同服务平台和药品追溯监管系统。此外,对于药品追溯系统还应包含药品在生产、流通及使用等全过程追溯信息,并具有对追溯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功能,可分为企业自建追溯系统和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追溯系统两大类。强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现药品“一物一码,物码同追”,引导行业建设全过程追溯体系。
2019年,国家药监局着力推进疫苗和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并发布了技术标准。疫苗追溯协同服务平台将于2020年3月底前正式上线,基本药物、医保报销药物等将尽快建立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与2016年以前的药品电子监管码不同的是,疫苗和药品追溯的主体责任在药品生产经营者,流通企业和使用单位承担相应环节的责任。今后,药企将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但只要真正将追溯工作做到位,也是对自身的保护,一旦有安全事故发生时,可通过追溯系统明确责任。
2019年6月,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品监管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进肉菜中药材等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推进七项工作的协同,以推动追溯试点示范转化为制度性成果,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建成覆盖中药材产地、经营企业、专业市场以及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和使用等6个环节的追溯体系,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提供追溯依据。
带量采购对医药流通的冲击
带量采购无疑是接下来几年的重磅医药政策。总体来看,试点工作稳步实施,预期的改革效果初步显现:一是药品价格有效降低。二是仿制药替代原研药进程加速。三是医药行业格局发生改变。带量采购进一步消除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市场秩序日趋规范。
现在针对该政策的分析大多是对制药企业的影响,推动制药企业加大药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和一致性评价工作,药品价格下降也大概率事件。其实,带量采购对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也有巨大影响。
首先,带量采购对医药商业流通药企的直接冲击就是医疗机构分销业务。医药流通企业的药品销售和推广的优势将大大被削弱,传统赚中间价的贸易模式将被重组,从分销商彻底沦为配送商,我们知道,分销业务是流通药企利润的主要贡献来源,这块业务的毛利相对较高,而配送服务毛利很低,所以这块的影响对流通药企的影响是巨大的。未来流通药企发展的路径可能由传统的从事药品销售及市场推广的分销商转变为服务商(如配送服务价值链上的技术服务、产品服务等)。
其次,终端药店这块的业务影响也比较大,主要来自带量采购中药品价格下降的冲击影响。分级诊疗和处方外流,都将直接受零售药店药品结算价格是否与医院医保结算价格一致所影响,而医院端和药店端结算价格一致将是大概率事件,毕竟医院价格低,药店价格高。因此,医保带量采购扩容势必挤压零售药店的生存空间。零售端的生存压力将来自医保控费压力的传导。
但是,对于大批小型医药流通公司来说确实会带来巨大压力,但对于有实力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却是进一步扩张网络的好机遇。带量采购不断推进后,给流通企业的渠道价值和增值服务价值带来巨大商机。通过定量和总额预付约定有利于加速医院回款,缓解配送企业垫付货款压力,这会改善企业现金流情况。
发力DTP药房
目前多数医院耗材管理水平不高,普遍忽视医院运营管理,导致医疗供应链各环节不对接、信息不对称,库存积压、损耗大,整体运营成本高。在取消药品加成、带量采购等政策的不断压迫下,医院运营将会越来越困难,急需降本增效。同时医保控费、降低公立医院药占比,取消医院药品加成、“两票制”等多项政策的推行迫使药品流通逐步从医院口流出,药品零售模式崛起成为大势所趋,DTP药房将成为零售药店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药和进口药审批的提速,专业药房成为企业布局的重点。据了解,医院处方外流的主要承接者包括DTP药房和院边店。院边店的优势在于距离医院近,方便患者就近购药,其经营品种广泛,但提供的服务往往有限。而DTP药房主要销售新特药,药品毛利率高,客户黏性强。同时,DTP药房还兼具慢病管理的功能,满足患者的长期用药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周到的服务。
华润医药在2018年业绩报告中介绍,公司共拥有853家零售药房,并积极开展DTP、慢病管理等创新业务模式,公司的DTP药房已布局了140家,覆盖66个城市。益丰药房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将加快医院周边门店和DTP/DTC专业药房的建设步伐,加快与处方药厂家开展深度的战略合作。截至目前,公司建成DTP专业药房20余家,经营国家谈判指定医保报销品种42个,医院处方品种近200个,与近80家供应商建立了DTP/DTC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外,包括柳药股份、一心堂等都对DTP药房进行了加码。
除了流通企业发力零售板块外,制药企业也加大了药品零售市场的布局。4月11日,恒瑞制药就在2019恒瑞医药零售战略客户特邀会上透露将进军DTP药房。
“一票制”风吹草动
在流通层面,2019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扩大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品种范围。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要率先推进由医保经办机构直接与药品生产或流通企业结算货款,其他省份也要积极探索。
这似乎意味着“一票制”要来了。事实上,此前就有广东、浙江、湖北等省市鼓励或试点“一票制”。若“一票制”推广,流通企业将受到巨大影响。
在传统的流通格局中,流通企业主要承担垫资、配送功能,“一票制”意味着其垫资功能弱化,只剩下配送功能。不过,由于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的及时支付能力参差不齐,是否能快速和全额将款项结算给药企还是问题,所以“一票制”若要全国推广还需要很长时间。但在这一趋势下,流通企业仍需提前做好布局,大型企业通过完善的配送网络优势延伸产业链,寻找新的增长点;小企业则找准定位,与大企业合作,帮助大企业提升渗透率。
“互联网+”是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机会所在
日前,《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送审稿)》引发热议,送审稿一旦成行,医药电商将获得大规模投资,也将引来药品末端配送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医药电子商务不仅应包括医药流通环节各企业间的网上交易,同时还应包括零售药、医药流通企业对消费者的网上零售,所以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关于2019年零售端最关注的网售处方药,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已经不再禁止网络销售处方药。但是,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在11月公布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其中一条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违反规定采用邮寄、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被解读为处方药网售和邮寄被禁止。不过,这条规定标注了★符号,意味着是设立依据效力层级不足且确需暂时列入清单的管理措施,应尽快完善立法程序。
叫停药品供应链延伸服务
6月24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规范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供应服务工作座谈会。会上要求相关单位严格对照“三个不”“五个严禁”和“五个不允许”的要求,切实做好公立医疗机构药房建设的自查自纠整改工作。紧接着,广州市卫健委印发《关于联合开展省部属公立医院规范药品供应服务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要求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及省属各医院(仅限广州地区)落实好上述会议内容开展自查。
在这份通知中,督查内容的第一条就是自查是否存在承包、出租药房,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的情况,并明确药房托管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药房托管、供应链延伸服务、药房(库)出租/承包、以医药分开等类似名义开展合作,这也意味着广州将药品供应链延伸服务明确定义为药房托管的形式之一,明令叫停。最大的原因可能在于“药品供应链延伸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