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收藏页面 设为首页
  • 最新资讯
  • 协会公告
  • 行业信息
  • 协会活动
  • 分支机构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 行业动态 >最新资讯

人工智能将更专注产品落地

发布时间:2019-02-26 12:29:25      点击数:      来源:

近日,由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编写的《人工智能医疗研究报告》对外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人工智能(AI)医疗行业已经到了关注产品应用推广的阶段。

  产业链构建仍需时日

  不少人认为,医疗人工智能2019年将迎来实质性进展。《研究报告》显示,在省级层面,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中已有19个发布了人工智能规划,其中有16个制定了具体的产业规模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在地域上全面开花的同时,在业务内容侧重上也有了清晰的曲线。《研究报告》研究团队通过对人工智能在医疗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五大应用领域: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健康管理和疾病预测。不过,尽管各方对五大领域倾注了很多精力和资源,但是产业闭环构建仍需时日,目前更多的是在试探与磨合。

  具体来讲,在医学影像方面,借助医疗影像的大数据及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优势,AI医学影像已成为中国AI与医疗结合最成熟的一个领域,在融资等层面均表现亮眼,并且在肺结节、眼底、乳腺癌、宫颈癌影像诊断等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产品,但由于该领域产品至今无一例通过审批,因而我国基本大致成型的AI医学影像产品大多正处于医院试用阶段,公司基本没有实现盈利。

  在辅助诊断方面,电子病历、导诊机器人、虚拟助理是主要的应用场景,并且由于产品多为软硬一体全套解决方案,目前产品仍处于打磨阶段,未来可能倾向服务收费的模式。

  在药物研发方面,由于国内新药研发还是以仿制药和改良药为主,因此相比于国外AI药物研发,国内布局较为落后,主要为AI公司与药企合作开发新药,商业模式清晰。

  在健康管理方面,主要聚焦于慢病和母婴管理方面,商业模式主要以企业和个人支付的健康体检为主,后续付费模式有待成熟。

  在疾病预测方面,主要聚焦于基因检测领域,由于技术壁垒,上游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下游主要为医院投放模式和第三方检测模式。

  《研究报告》指出,在医疗人工智能方面,我国目前主要面临五大挑战:AI人才、健康医疗数据、AI医疗器械审批、AI理论“黑盒”问题、行业应用落地等。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金耀辉教授指出,在健康医疗数据方面,目前中国健康医疗数据归属不明确、安全要求高、数据开放程度有限、伦理未解决、数据成本压力大等是制约AI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好消息是,国家相关监管部门正积极应对市场要求,组建AI器械审批小组,建立标准数据库,并且在未来有意放开数据库建立资质,欢迎独立第三方来建立标准数据库。此举有望加速行业发展。

  迫切需要明晰付费方

  在行业应用方面,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AI能够减轻医生的工作量,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率,技术成熟后还可以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但对医疗机构来说,这并不是刚需,加上付费方不清晰,医院、患者、药企、保险公司或者政府,目前没有明确谁来为这方面服务买单,这是未来需要多方探索的问题。

  《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来看,就AI医学影像而言,可行的商业模式包括两种:一是与区县级及基层医院、民营医院、第三方检测中心等合作,提供影像资料诊断服务,并按诊断数量收取费用;二是与大型医院、体检中心、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及医疗器械厂商合作,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一次或者定期收取技术服务费。然而,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医学影像项目大多集中在疾病筛查阶段,主要通过读片来判断用户是否患病。这种产品虽然能减轻医生的工作量,也能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率,但对医疗机构来说,付费并不强烈。未来,在患者付费习惯的培养、政府医保的完善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尽管人工智能在参与健康管理方面遇到了同样问题,但是如今AI公司的盈利模式已经成型,单纯的健康管理从个人端获取的利益非常有限。对此,《研究报告》建议,应该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企业端,沿着企业端到个人端的方向,输出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综合医疗健康服务。

  另外,“AI应用于医疗领域绕不开医保覆盖,如果由患者自费,那么市场就会缩小,AI产业无法向前发展,也很难证明AI在医疗领域内的有效价值,这又将导致AI无法纳入医保报销,进入死循环。但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医保报销的压力较大,将AI产品纳入医保,医保报销的资金压力将会激增。同时,互联网医疗由于其特殊的属性,还面临异地结算的难题。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部主任何达说。